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

【田邊故事】一場青春的革命

文/邱靖惠(宜蘭社區大學夢想新農第一屆學員)

能來到這裡很幸運,也很幸福,我很感謝有這麼多的資源運用在培育友善新農夫身上,想跟支持環境的朋友們說聲感恩,因為有大家的堅持,才能有更多人發出愛護環境的心。

現在很多人在討論的話題-農青,青春,在這個社會體制下要發現「自己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,尤其是青春這件事;有人問我,你這麼年輕怎麼會想來上這種課?我想了好久,還是沒個答案,但我覺得這根本沒正確答案,我想應該是心裡想這麼做吧!人心自然會往善的方向靠吧!民以食為天,吃美食對我來說很重要,我根本是個愛吃鬼,我的家人們都住在桃園都市裡,時常好的食物想與家人分享,但礙於距離沒辦法,所以希望不久後他們也能跟我一樣常常吃到食物幸福的滋味,說不定有一天他們會吃到我種的也說不定喔!是不是我種的不是重點啦!重要的是我想為家人盛一碗健康,革命從家裡的菜籃開始。

有人說,國家對不起年輕人,或許吧但我不是那麼在意,我在意的是透過怎麼樣的行為讓這個社會變的更好,不滿意這個國家,那就試圖去做一些我所能做的事。青年歸農,本身就是一場革命,浪漫又殘酷的文化復興,現實所以殘酷,但有夢才浪漫才美,青年歸農挑戰舊有的制度、扭轉僵化的思維,透過生產農作物或活動舉辦,把更多訊息帶給社會大眾。我相信,土地是誠實的,是人類的根,我不想忘記自然,忘了腳踏著的大地,現代人經常面臨緊張、焦慮、壓力與競爭,連吃的都不安心,多想要讓大家知道,友善耕作農夫種出來的那一碗飯一把菜,是多少知識與經驗的累積,多少辛苦汗水耕種出來的,背後的意義令人動容,這份感動希望可以透過農青們轉成文字與圖像散發給更多人。

我很喜歡有一堂課,是稻田裡的餐桌創辦人-廖老師,他說一位會寫故事、會拍照、會辦活動的農青可以幫助100位農民把他的作物銷售出去,在農業發展上,這確實可以走的一條路,不同於親自實際耕作,在農村對我來說可能是一個可以很搞怪的很顛覆想像的,也可以說是創新,獨特就沒有比價空間,能夠整理出不同角度的農村風景,在農村找到屬於新一代的想像空間。最後希望我們能相互陪伴彼此在這農村路上,一起走,不孤單,很踏實。



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

【評論】當《國土計劃》遇上農舍

/李寶蓮

台灣的國土治理,即將從過去的《都市計畫》和《區域計畫》,走向《國土計劃》。但這個重整國土秩序的企圖能否實現,恐怕還有很大的挑戰!

以農舍問題為例,明明不是建築用地,卻每一塊地都可以長出建築物!從過去到現在,農舍問題已經讓城鄉規劃的空間秩序大亂,未來也還會是國土計畫的一大破口, 因為《國土計劃》不能覆蓋《農發條例》!

根據《農發條例》第三條第10項的解釋,農業用地包含:…(二)「供與農業經營不可分離之農舍、畜禽舍、倉儲設備、曬場、集貨場、農路、灌溉、排水及其他農用之土地。」準此,農舍、倉儲、集貨場基地、農路、水路等仍是農業用地,所以農田上的建築物蓋得再多,《國土計劃》中的農地儲備總量還是一點都不會減少--很神奇!

更神奇的是,農舍是特許的建築物,興建時需要具有農民資格,也要有實際經營農業的事實,但到了轉移這一關,「必須是農民」「必須有農業經營」的條件,就自動消失,變成ㄧ般住宅,任何人都可以取得了!農民為務農需要而蓋農舍,一不小心就會變成:非農民為了要住田園豪宅而設法取得農民資格(卻不一定務農)!

這個天大的漏洞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僅在枝微末節上縫補。從農舍興建滿兩年可以轉移改成五年,商品化趨勢仍未減緩,如今曹啟鴻對媒體表示將推動農發條例修法,但若只是將移轉時間再拉長,長遠來看仍然無用!土地是無法增加的稀有資源,農民卻是隨著世代更迭不斷進場,如果每個農民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蓋住宅並自由買賣,農地的破碎和消失依然無法停止。宜蘭縣在過去一年落實農舍建案審查之後,良田上的農舍興建並沒有減緩的跡象,許多農民無論需不需要,都會想方設法先蓋起來,而且似乎越是不想務農的人越需要農舍,只要拖過轉移年限,就是一筆巨大財富!

《國土計劃法》在四大功能分區中區分出「農業發展區」和「城鄉發展區」,目的是讓農業區保持完整,維護優良生產環境,但只要農發十八條不廢,未來的國土分區恐怕只有「都市計畫區」和「豪宅別墅區」!既然國土計畫已將推行,而台灣鄉間聚落原已十分密集,現代交通又如此便利,為何不將居住的需求集中在聚落,讓農田僅允許農業設施呢?